本报讯 (通讯员 陈美仑 张腾文) 近日,在隆德县人民法院沙塘法庭前的空地上,一辆满载着机械设备的挂车牵动着该法庭法官王优才的心。这些来自山东的机械设备,一头连着千里之外的山东某公司,一头系着本地的设备使用方。这场横跨宁鲁两省的纠纷,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,藏着太多异地调解的艰辛。
2025年7月,因购买设备后退款退货问题协商不成,宁夏某公司与山东某公司发生纠纷,山东某公司一纸诉状将宁夏某公司诉至法院。案件经过开庭后,山东某公司原本要求宁夏某公司退还部分设备,现宁夏某公司反诉要求山东某公司退还全部设备款,并要求山东某公司运走所有设备。设备已使用一年多,能不能退?是否存在质量问题?折旧费怎么算?原、被告相隔千里如何执行?这些问题都摆在了王优才及双方当事人面前。
根据纠纷的特殊情况,王优才决定以微信、电话沟通为主开展调解。第一次调解,火药味十足。宁夏某公司认为设备存在严重质量缺陷,山东某公司构成违约,要求山东某公司退还已付货款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,赔偿因设备质量问题给该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。山东某公司则坚称自身已履行合同交付义务,问题缘于宁夏某公司使用不当,并且针对出现的瑕疵问题已经进行了售后维修。双方各执一词,最终不欢而散。
调解陷入僵局,但王优才并没有气馁。他反复阅读卷宗材料、翻阅相关案例、在法答网提问,围绕争议焦点组织双方在线上进行多轮次调解。最忙的时候,他一天要接双方十几个电话,手机因长时间通话而发热发烫。“跨省调解就像隔着一条河喊话,你说东,他可能听成西。”王优才说。最终,通过情、理、法多维度分析,双方的分歧逐步缩小并达成一致意见,山东某公司同意运走全部设备,并当场支付剩余未退设备款12万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