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语云:“或多难以固邦国,或殷忧以启圣明”,直到现在,每当发生大的灾难时,我们依然会以“多难兴邦”来鼓舞士气、慰藉心灵,因为“多难”带给我们的,不仅仅是损失,是痛苦。“多难”更会激发起蕴含在人心深处的潜能,使心与心相互团结、力与力互相凝聚。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,推动国家的兴盛。
远的不说,我们所经历的汶川、玉树地震就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。在灾难来临时,人们先是惊慌、迷茫、无助,继而冷静反思、勇敢面对,让接下来的日子过得更好。不仅仅在灾区,整个国家都爆发出了无私、强烈的爱心和凝聚力,所有的目光都不约而同的关注着同一个方向,所有的心都被同一份忧愁喜乐牵动着。
从唯物辩证的角度来看,这是典型的“福兮,祸之所伏;祸兮,福之所依”。灾难让我们团结一心,奋发图强,然而当灾难的伤痕逐渐愈合,废墟上的家园再次建起,我们是否还能保持着最初的爱和力量?
我想,“多难”应该不仅代表着每一次爆发式的爱心和凝聚力,它带给我们最重要的,应该是长久地对自然的敬畏,对生命的尊重。只有当奉献爱心与履行社会责任成为每个公民自觉、自发的行动,只有建立起真正的公民社会,我们的国家才会真正的“少难”,国家的兴盛才不会寄托在偶发的事件中,民族的振兴才能拥有不竭的动力。
隆德县人民法院政工科 高瑜